這是在紐約 (華裔王家) 這個家庭的故事,看似幸福,實際上確有不為人知的一面...
日期:2005
導演:Georgia Lee
編劇:Georgia Lee
演員:Tzi Ma, Jacqueline Kim and Elaine Kao
故事大概是描述從醫院退休後的王父一家五口的相處狀況,看似幸福但卻毫無交集的一家人,
王父ED從醫院退休後因家庭成員幾乎各忙各的毫無交集,冷漠空盪,
面對自家人的冷漠,常獨自在家的王父只好選擇沉默不語而非常寂寞孤單,
甚至嘗試各種自殺都是未遂,試圖尋求宗教信仰萌生出家之意,
大女兒Samantha是商場女強人,與一位白人即將論及婚嫁,
二女兒Julie是一位醫院實習生,與一位知名演員Mia在醫院邂逅而談起戀愛,
Mia頭上那朵紅花好青春啊~~~XD
小女兒Katie是非常古靈精怪的高中問題學生,與一位男同學互相惡整,其實是因互相好感,
所以用這麼特別又調皮的方式來給彼此一個驚喜,很逗趣的一對矜持金童玉女-.-
總之,沒有太多華麗的戲碼和複雜的安排,整齣戲充滿著淡淡美式幽默,
其實這部戲的導演透過這樣簡單、直率的編排,只是在表達「愛」與「家」的話題,
明明是相愛的一家子,但不知道在堅持什麼壓抑什麼,不表現出來人家怎麼知道咧!
要一位奇怪的歐吉桑這麼苦悶的演個人默劇實在是有點殘忍啦,
意外發現這部電影整個好亢奮,網路上談論它的資料非常少,因為它未在台灣上映,
這是俗稱的冷門拉片嗎?我不這麼認為!我倒覺得它是一部描述家庭問題的電影,
透過家庭問題來點出現在的人予人之間缺乏「溝通」、「傾聽」、「包容」,
再來延伸在這電影中女同志情感、少男少女的情感。
這讓我想起早年前公是人生劇展中的一部電視劇<沉默的母親>,
也是相同的表現方式,只是換了劇本,苦悶母親的角色換成了老爸,
但在【紅門】這齣戲中其實王爸和王媽大致上是差不多心情的,只是王媽還會找個樂子,
王爸就只能看看小時候的回億片企圖讓自己還陶醉在過去這三千金的可愛小巧身影,
為了解悶還養了一隻狗,很不幸的這隻狗調皮的把這些回憶影帶咬破,
氣得王爸把狗丟出去後頓時完全像洩氣皮球絕望,
他們這兩老雖然希望自己孩子能夠照自己的路,但孩子們長大了不會黏人了,
各有各的生活,彼此忙碌各過各的,王爸選擇沉默,
王媽選擇窺視小女兒在院子跳中國舞蹈,讓他老人家稍微安慰一下,這是故意的,
(爸媽,我雖然愛跳舞,但我不只有會跳hip hop喔)
另外,我得提提那個王爸,他可以說是全劇中讓我感到非常亮眼的一位,
從頭到尾王爸的台詞可以說是少之又少,他利用的是肢體表情、呆滯的眼神與鏡頭交錯,
他用沉默的無聲和內斂的演技來詮釋一位退休老人家的孤獨與鬱悶,看了不免替他感到心疼;
另外一位特別的傳統阿嬤就是他們的娘,出現在鏡頭次數很少,但都是最傳統的定位,
不過讓我捧腹大笑的是,最後這阿嬤不小心目睹女主角們躲在房間內瘋狂大吻嚇倒暈死過去,爆點!
再來就是女主角啦,長相普通,卻留著我愛的鮑伯頭,整個就是萌呀~
不過他的演技就比王爸略差點,但基於戲份上重點的考量,好吧,可以接受啦,
只是...我發現某種角度看過去,他跟小S有幾分相似耶,各位看看吧XD
呼,好不容易擷取到的幸福一幕呀!
還有追求者突然狼吻了Julie一下,快拿開你的臭嘴!
影片分成ABCDEF這六部份,
直接點連結即可(段落間會有重疊5秒的情況):
題外話,又臭又長的雷文一大串~
不小心的發現這部電影算是意外之寶,原來它居然還有拉子戲碼,原本還以為這只是普通電影,
沒想到這麼簡單的劇情有最深的意思,有梗有梗,
看慣重口味,要嘛哭得死去活來虐待自己心臟的沉悶拉片,
我倒覺得它像清粥小菜,淡淡的也能吃得津津有味,
我該說...其實冷門電影還是有冷門電影迷人的地方,它們就像個寶,等著我們去挖掘,
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大心~
姑且不論人物中的背景有【面子】的影子在,
但畢竟這部電影還是比較先發行,選擇欣賞這是尊重,這些畢竟是他們辛苦的結晶,
如果用清粥小菜形容【紅門】,那麼【面子】就像家常小炒色香味俱全,
我認為兩部戲不同點在於【面子】是用家庭問題來襯托對同志與忘年之戀大聲說出的勇氣,
薇薇安當著機場,人來人往的公眾場合對著膽小的薇說:「kiss me!」
(但薇始終膽怯而沒能留住薇薇安,好哀怨呀!!但最後是好結局啦)
薇的阿母本在婚禮上,真相大白後上演澇跑老新娘,與跟薇差不多年紀的小余公開,
而【紅門】環繞在家庭問題,把存在於大部分家庭的原生問題,
透過演員們很自然幽默且不做作的演技,一針見血點出,很棒!
這就是我愛上它的原因,好啦,我承認我也有這種痛啦,啦啦啦~
每個人從一出生就是面對家庭,家庭對每個人日後的影響都具有非常大的感染力,
作為父母親的本來就是孩子們學習和模仿的標的,幼兒時期他們正是學習的階段,
有樣學樣這並不稀奇,可曾聽過國罵家庭成長的小孩,學沒幾句話卻罵了精湛的國罵?
可曾聽過社會刑案中,有家庭暴力前科的人,部分也都是家暴及家庭問題嚴重的孩子...
成長階段是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到日後長大不自覺的表現在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從出生到成長階段,孩子所要面對的是父母親的望子成龍成鳳心態,
或許有的人即使不願,還是乖乖照著長輩的意思按部就班走完大半輩子,
也或許有人是積極的掙脫這些枷鎖,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
但往往都會欠缺溝通,不懂「傾聽」而選擇較為強硬、激烈的方式抗爭,
有人說孩子就是父母親的鏡子,過去有過什麼樣的錯誤,他們試圖再下一代改正,
卻不知越改越錯,改錯了又將錯就錯一改再改,最後造成不可彌補的錯誤,
透過專制、霸權、嚴厲的管教方式,他們將自己孩子視為心裡的寶,視為自己的資產,
一句「我愛你,都是為你好」壓制住孩子的人生,他們的愛是對的,但觀念是偏頗的、不正確的,
是強硬的、暴力的,是帶著侵略性的、毀滅性的,然後再用一句「你不懂我們的用心和父母難處」,
有的時候我真的很想問,你們真的愛我嗎?是愛我屬於你的一切,還是尊重我且愛我的人?
我了解,但是我看不懂這種愛到底算是什麼愛?是愛我還是害我?!看不懂...
父母親的愛是付出的,但所給的期望和愛遠超過他們能的負荷,表現出來的又有可能是惡言攻擊,
或許只是想關心,好話卻幾乎無法從嘴裡道出,所給的關心最後變成帶有鄙視、貶低的不堪言語,
他們可能認為控制孩子的一切,讓孩子們免於遭受苦難,這樣就是愛的表現,
但路上有顆石頭,為了不讓他們踢到痛到,怕他們吃到苦頭,選擇在踏出一步之前就先把石頭扳開,
又或者強制他們不準走那條路,他們又哪裡知道...
「噢,原來踢石頭是會痛的,那以後要乖不要去踢」,
不讓他們先苦後甘,如何叫他們成長?
過度保護過度溺愛,卻不知這樣的方式....
「就只是在剝奪孩子們面對自我人生求知慾望的權利,更是摧毀孩子的自信心」,
他們常說,父母不會害你,因為愛你所以孩子,聽父母的準沒錯,身為子女就得照單全收他們的思想和觀念,
走他們替你安排的路,做他們覺得是正確的抉擇,他們真的就是完全正確嗎?!
然而,父母給予的保護傘下能夠庇護一輩子嗎?!他們在的時候自然順風順水,
他們不在的時候,一失去這個所謂安全的保護傘,失去能為你擋大風大浪的遮蔽物,
那麼你認為你還剩下什麼?你不過就只是個什麼都不會的斷線魁儡,
沒有自己主張、沒有屬於自己的一切,是一個沒有靈魂的驅殼,手無寸鐵的老小孩,
猶如脫殼草蝦什麼都不是,軟綿綿經不起任何挫折,這是相當可怕的,
然後又繼續把這個詭異的觀念,一代接著一代傳承這個荒謬錯誤的愛,我想這大概就是亞洲傳統社會的詬病吧,
也因為這樣,讓許多人脫離嗷嗷待哺來到求學叛逆階段,大多都不太願意去傾聽父母說話,
因為父母也不聽,說了也等於白說,還可能被罵然後心裡又很阿雜,
只想溝通,父母卻沒有放下身段與你通,還有可能被認為是頂嘴、被當成不孝,那倒不如不要說,
父母親說的我們也聽不進去,那不如也都不要講,省得清閒,
我想做父母的大部分應該都有說過這句話,
「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我怎麼生出這樣的小孩出來?我恨不得一出世就把他們給掐死」
那做為父母親的能料想得到你們的孩子也正傷心難過的想「我怎麼會有這樣鴨霸的父母親?」,
所以一牆之隔,溝通不良、無法溝通雜七雜八問題也就這樣衍生出來了,彼此傷害也就這樣發生了,
如果多點關心,多點傾聽,或許家庭合諧並不是在童話故事中才能看得到的場景,
親情是可以像友情那樣無距離的,所以作為父母親的最重要的課題就是放下身段傾聽,
「要讓孩子聽你的聽話前,請先聽聽孩子也有話要說」
你們要知道,孩子就像顆皮球,拍得越大反彈也就越大,表現出來的威力也是很可怕的,
做子女的要讓父母親聽自己說話,那麼也該想想父母親也有話想對你說,
什麼面子裡子尊嚴通通都不重要,彼此將心比心放下身段,
彼此體諒包容,我想就不會有這麼多家庭問題了吧...
愛是環環相扣的,不管是親情、友情、愛情,或者對寵物、對需要幫助的人都是愛的一種,
愛是無私無我的,錯誤的家庭觀也會影響到每個人對愛的價值觀,間接影響到「戀愛」這必經路程,
家庭對每個人的影響遠超過出社會遇到的種種,能力可以訓練,興趣可以培養,
但心裡的傷能百分之百癒合嗎?雖然時間可以讓人選擇性失憶,
痕跡卻是一輩子的,一條繩子打了結,解開了,印卻還是會存在,
玻璃碎了,拼湊回去也還是清晰可見,
當一個極度需要母父愛的人,對一個渴望大量「愛」的人來說那是會需求無度的,
會變得自私變得可怕變得病態,變得非常不安,深怕這種好不容易得手的感覺被人剝奪,
愛不會只是單方面的,他們需要愛,懂得因為渴望而索取,懂得自己需要而漠視別人或許也一樣,
他們會將這種愛的需求和憧憬轉移在戀人身上,那是潛意識的、不由自主的、那是變相索取的,
我想連他們自己本身也難意識到,自己正把家庭的錯誤和悲劇帶到戀愛裡面,
專制、佔有、自私,是帶著霸權式的控制,「我愛你,所以我要完全擁有你」
他們無法找到愛的平衡,變得需求無度,變得瘋狂爆裂,
漸漸無法從一個人身上獲取足夠,好達到自己滿足,變得越來越寂寞、越來越可怕,
有心理學家說,戀愛是精神病態,我反而認為用在這層倒比較合適的,
寂寞與孤單,你認為這兩個名詞是一樣的嗎?
我或許覺得寂寞才是病態的一種,孤單是可以有辦法消化,
單身主義的人孤獨嗎?我想還是有的,
只是他們的孤獨你是看不見的,在你看見他們的孤獨時,也許已自行消化掉了,
但寂寞有辦法消化嗎?我的看法是他不能,寂寞是無法靠交了多少個伴侶、交多少個朋友就能消失,
因為寂寞所以無法忍受孤獨,所以更無法忍受自己孤拎拎一個人,
寂寞是一種病,那是沒有要醫治的,只能透過自己多愛自己一點,才有那個能力與人達到平衡,
這就好像成長過程當中,需要的是父母親的關愛,但得到的並非自己所期望而失望,
得到盡是打罵、壓制,漸漸人也變得缺乏信心,也無法承受責任與承諾而不堪一擊,
肆無忌憚的需要有人愛有人疼有人注意,就好像長期處處在不良環境中,
身體功能好像退化些什麼,久了也不會了,也可能從未感受領悟什麼是愛,
我不是戀愛學家,所以無法提出更多有說服力的見解,不知用這講法對還是不對,其實也無所謂,
親情與愛情的愛要完整,彼此都要是相同的才能夠是完整,
完整愛就是雙方已達到傾聽、包容、體諒、尊重,
雖然施與受同樣幸福,可以不必過多計較誰的多誰的少,但缺一方就不完整,
沒有絕對得概括承受單一一方委屈的施與受,不然這已不能成為愛的真諦,
中國造字的神奇,愛這字手心手背都是肉,字義也是象徵仁德,恩惠,寬厚,無私,
那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之上,講了這麼多我打字也打到手軟,
不由自主打了這麼多,就因為一部電影讓我又再次思考自己本身的問題,
雖然這不是將扭曲的戀愛價值觀都推給家庭因素,並且合理化這個錯誤,
但家庭帶給人的影響力和衝擊是絕對存在的,
真正在於自己怎麼想,如何終止這錯誤傳到下一個人身上,或者傳到下一代,
不要讓錯誤形成無限迴圈,不要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多愛自己一點,比守株待兔等著人愛更踏實些了!